剖析 Vue 3 源码中 `createVNode` 函数的参数和核心逻辑,以及它如何从模板编译结果生成 VNode。

Vue 3 源码剖析:createVNode 的奥秘与模板编译的桥梁

各位观众,晚上好!我是今天的讲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索 Vue 3 源码中 createVNode 这个神奇的函数。 咱们今天不搞虚的,直接上手,把这个 Vue 3 里的“造物主”扒个底朝天,看看它到底是怎么把模板变成我们页面上的“砖头瓦块”。

一、createVNode 是什么?为啥重要?

简单来说,createVNode 是 Vue 3 虚拟 DOM (VNode) 的核心构造函数。 它接收各种参数,然后创建一个描述组件、元素或文本节点的 VNode 对象。 想象一下,我们用 Vue 写一个组件,最终浏览器里显示的是 HTML。 但是 Vue 不会直接操作真实的 DOM,而是先创建一个虚拟 DOM,也就是 VNode。 然后 Vue 的 diff 算法会比较新旧 VNode,找出需要更新的部分,最后才更新真实 DOM。 createVNode 就负责把组件、元素等信息变成 VNode 这个“中间状态”。

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 它是 Vue 组件渲染流程的起点。 所有组件最终都会被渲染成 VNode。
  • 它是 Vue 响应式系统和 DOM 更新的桥梁。 通过 VNode,Vue 才能高效地更新 DOM。
  • 理解 createVNode 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 Vue 的内部机制。 了解了 VNode 的创建过程,就能更好地理解 Vue 的性能优化策略。

二、createVNode 的参数:一个也不能少

createVNode 函数的参数非常多,但每一个都有它的意义。 我们先来看一下 createVNode 的函数签名(简化版):

function createVNode(
  type: VNodeTypes | ClassComponent | FunctionComponent | string,
  props?: Data | null,
  children?: Children | null,
  patchFlag?: number,
  dynamicProps?: string[],
  shapeFlag?: number
): VNode

别慌,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参数名 类型 描述 举例
type VNodeTypes | ClassComponent | FunctionComponent | string VNode 的类型,可以是组件、元素、文本节点等。 'div', MyComponent, Text
props Data | null VNode 的属性,是一个对象,包含组件的 props 或 HTML 元素的 attributes。 { id: 'my-div', class: 'container', onClick: () => {} }
children Children | null VNode 的子节点,可以是 VNode 数组、文本字符串,或者是一个函数 (在渲染函数组件时使用)。 'Hello', [createVNode('span', null, 'World')], () => createVNode('div', null, 'Lazy Content')
patchFlag number 一个数字,表示 VNode 的动态属性的类型。 用于优化 patch 过程,只更新需要更新的部分。 PatchFlags.TEXT, PatchFlags.CLASS
dynamicProps string[] 一个字符串数组,包含动态属性的键名。 用于优化 patch 过程,只更新需要更新的部分。 ['class', 'style']
shapeFlag number 一个数字,表示 VNode 的形状。 用于快速判断 VNode 的类型和结构,例如是元素节点、组件节点、文本节点等。 ShapeFlags.ELEMENT, ShapeFlags.COMPONENT

可能有些同学对 patchFlagshapeFlag 这两个参数比较陌生。 简单来说,它们是 Vue 3 为了优化性能而引入的。 patchFlag 告诉 Vue diff 算法哪些属性是动态的,需要进行比较和更新。 shapeFlag 告诉 Vue 这个 VNode 是什么类型的,可以更快地进行处理。

三、createVNode 的核心逻辑:化腐朽为神奇

createVNode 的核心逻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规范化参数: 对传入的参数进行类型检查和规范化,确保参数的格式正确。
  2. 创建 VNode 对象: 创建一个 JavaScript 对象,包含 VNode 的所有属性,例如 typepropschildrenpatchFlagshapeFlag 等。
  3. 设置 shapeFlag: 根据 typechildren 的类型,设置 shapeFlag,用于快速判断 VNode 的类型和结构。
  4. 返回 VNode 对象: 返回创建好的 VNode 对象。

我们来看一段简化版的 createVNode 代码(省略了一些细节):

function createVNode(
  type: VNodeTypes | ClassComponent | FunctionComponent | string,
  props?: Data | null,
  children?: Children | null,
  patchFlag?: number,
  dynamicProps?: string[]
): VNode {
  const vnode: VNode = {
    __v_isVNode: true, // 标记这是一个 VNode
    type,
    props,
    children,
    shapeFlag: 0,
    patchFlag: patchFlag || 0,
    dynamicProps,
    appContext: null,
    component: null,
    dirs: null,
    el: null,
    key: props?.key, // key 属性用于优化列表渲染
  };

  normalizeChildren(vnode, children); // 规范化 children

  if (typeof type === 'string') {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ELEMENT;
  } else if (isObject(type)) {
    if (isFunction(type)) {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FUNCTIONAL_COMPONENT;
    } else {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STATEFUL_COMPONENT;
    }
  }

  return vnode;
}

function normalizeChildren(vnode: VNode, children: Children | null) {
  if (typeof children === 'string') {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TEXT_CHILDREN;
  } else if (Array.isArray(children)) {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ARRAY_CHILDREN;
  }
}

这段代码做了什么呢?

  • 首先,它创建了一个 VNode 对象,并初始化了一些属性。
  • 然后,它调用 normalizeChildren 函数来规范化 children。 规范化的过程就是根据 children 的类型设置 shapeFlag。 例如,如果 children 是一个字符串,那么 shapeFlag 就会包含 ShapeFlags.TEXT_CHILDREN
  • 接着,它根据 type 的类型设置 shapeFlag。 如果 type 是一个字符串,那么 shapeFlag 就会包含 ShapeFlags.ELEMENT。 如果 type 是一个组件,那么 shapeFlag 就会包含 ShapeFlags.COMPONENT
  • 最后,它返回创建好的 VNode 对象。

四、模板编译:从字符串到 VNode 的旅程

我们知道,我们写 Vue 组件的时候,通常会用模板 (template) 来描述组件的结构。 但是浏览器只能识别 HTML,不能直接识别 Vue 模板。 所以,Vue 需要把模板编译成 JavaScript 代码,才能创建 VNode。

模板编译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解析 (parse): 将模板字符串解析成抽象语法树 (AST)。 AST 是一个树形结构,用于表示模板的结构。
  2. 转换 (transform): 对 AST 进行转换,例如处理指令、表达式等。
  3. 生成 (generate): 将转换后的 AST 生成 JavaScript 代码。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template>
  <div id="app">
    <h1>{{ message }}</h1>
    <button @click="increment">Count is: {{ count }}</button>
  </div>
</template>

这段模板会被编译成类似下面的 JavaScript 代码:

import { createVNode, toDisplayString } from 'vue';

export function render(_ctx, _cache, $props, $setup, $data, $options) {
  return (createVNode("div", { id: "app" }, [
    createVNode("h1", null, toDisplayString(_ctx.message), 1 /* TEXT */),
    createVNode("button", { onClick: _ctx.increment }, "Count is: " + toDisplayString(_ctx.count), 1 /* TEXT */)
  ]));
}

可以看到,模板中的 divh1button 元素都被转换成了 createVNode 函数的调用。 模板中的 {{ message }}{{ count }} 表达式都被转换成了 toDisplayString(_ctx.message)toDisplayString(_ctx.count)。 模板中的 @click="increment" 指令被转换成了 onClick: _ctx.increment

这段 JavaScript 代码会在组件渲染的时候被执行,生成 VNode。

五、createVNode 与模板编译的协同:珠联璧合

createVNode 和模板编译是 Vue 组件渲染流程中两个关键的环节。 模板编译负责将模板字符串转换成 JavaScript 代码,createVNode 负责将 JavaScript 代码转换成 VNode。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     +---------------------+     +---------------------+
|      模板字符串      | --> |      模板编译       | --> |   JavaScript 代码   |
+---------------------+     +---------------------+     +---------------------+
                           |                       |     |  (包含 createVNode)  |
                           |                       |     +---------------------+
                           |                       |             |
                           |                       |             V
                           |                       |     +---------------------+
                           |                       | --> |       createVNode      |
                           |                       |     +---------------------+
                           |                       |             |
                           |                       |             V
                           |                       |     +---------------------+
                           |                       | --> |        VNode        |
                           +---------------------+     +---------------------+

可以看到,模板编译是 createVNode 的上游,createVNode 是模板编译的下游。 它们协同工作,才能将模板转换成最终的 VNode。

六、案例分析:手写一个简单的 createVNode

为了更好地理解 createVNode 的工作原理,我们来手写一个简单的 createVNode 函数。 这个函数只支持创建元素节点和文本节点,不支持创建组件节点。

function simpleCreateVNode(
  type: string,
  props?: Data | null,
  children?: Children | null
): VNode {
  const vnode: VNode = {
    __v_isVNode: true,
    type,
    props,
    children,
    shapeFlag: 0,
    patchFlag: 0,
    dynamicProps: null,
    appContext: null,
    component: null,
    dirs: null,
    el: null,
    key: props?.key,
  };

  if (typeof type === 'string') {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ELEMENT;
  }

  if (typeof children === 'string') {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TEXT_CHILDREN;
  } else if (Array.isArray(children)) {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ARRAY_CHILDREN;
  }

  return vnode;
}

这个 simpleCreateVNode 函数的逻辑和 Vue 3 的 createVNode 函数类似,只是省略了一些细节。 我们可以用它来创建简单的 VNode:

const vnode = simpleCreateVNode('div', { id: 'my-div' }, 'Hello World');
console.log(vnode);

这段代码会创建一个 div 元素,id 为 my-div,文本内容为 Hello World 的 VNode。

七、总结与思考:冰山一角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 Vue 3 源码中 createVNode 函数的奥秘。 我们了解了 createVNode 的参数和核心逻辑,以及它如何与模板编译协同工作,将模板转换成 VNode。

createVNode 只是 Vue 3 庞大源码中的冰山一角。 但是,理解 createVNode 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 Vue 的内部机制,更好地使用 Vue 进行开发。

希望今天的讲座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大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