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老爷们,晚上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咱们来聊点硬核的,关于TDSQL
分布式事务的那些事儿。大家都知道,单机数据库玩得再溜,数据量大了,并发高了,也得歇菜。所以,分布式数据库就应运而生了。但是,分布式数据库的事务,那可比单机数据库复杂多了。今天,咱们就重点扒一扒TDSQL
里,2PC
和3PC
这俩老家伙的实现细节。
开场白:分布式事务,搞事情的祖宗
话说,分布式事务,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想在多个数据库节点上,保证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这就像咱们跟朋友合伙做生意,必须说好,要么一起发财,要么一起喝西北风,不能你赚了,我亏了,这不公平!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因为网络不稳定,节点可能宕机,各种幺蛾子都会冒出来。所以,就需要一些机制来保证事务的一致性,这就是2PC
和3PC
登场的原因。
2PC
:两步走,稳扎稳打
2PC
,全称是Two-Phase Commit,翻译过来就是两阶段提交。它的思想很简单,就是把一个事务分成两个阶段来执行:
- 准备阶段(Prepare Phase):协调者询问所有参与者,你丫准备好了没?能不能提交?
- 提交阶段(Commit Phase):如果所有参与者都说准备好了,协调者就通知大家提交;否则,就通知大家回滚。
咱们用一个简单的转账例子来说明:
假设用户A要给用户B转账100元,涉及到两个数据库节点:
- 节点1: 存储用户A的账户信息
- 节点2: 存储用户B的账户信息
准备阶段:
- 协调者(假设是TDSQL的某个组件)向节点1和节点2发送Prepare消息,询问是否可以执行转账操作。
- 节点1收到Prepare消息后,检查用户A的余额是否足够,如果足够,就锁定用户A的账户,并记录undo log和redo log,然后回复协调者“准备好了”。
- 节点2收到Prepare消息后,也做类似的操作,锁定用户B的账户,记录undo log和redo log,然后回复协调者“准备好了”。
提交阶段:
- 如果协调者收到所有参与者的“准备好了”的回复,就向所有参与者发送Commit消息。
- 节点1收到Commit消息后,执行真正的转账操作,扣除用户A的余额,然后释放锁。
- 节点2收到Commit消息后,也执行真正的转账操作,增加用户B的余额,然后释放锁。
- 如果协调者收到任何一个参与者的“不行”或者超时未收到回复,就向所有参与者发送Rollback消息。
- 节点1收到Rollback消息后,利用undo log回滚之前的操作,恢复用户A的余额,然后释放锁。
- 节点2收到Rollback消息后,也做类似的回滚操作。
下面是简单的代码示例(伪代码,仅用于说明流程):
# 协调者
def coordinate_transaction(transaction):
participants = transaction.get_participants()
prepared = True
for participant in participants:
result = participant.prepare(transaction) # 发送prepare消息
if not result:
prepared = False
break
if prepared:
for participant in participants:
participant.commit(transaction) # 发送commit消息
else:
for participant in participants:
participant.rollback(transaction) # 发送rollback消息
# 参与者
class Participant:
def prepare(self, transaction):
try:
# 锁定资源,记录undo/redo log
self.lock_resource(transaction)
self.record_logs(transaction)
return Tru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Prepare failed: {e}")
return False
def commit(self, transaction):
try:
# 执行操作
self.execute_operation(transaction)
self.release_lock(transaction)
return Tru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Commit failed: {e}")
return False
def rollback(self, transaction):
try:
# 回滚操作
self.undo_operation(transaction)
self.release_lock(transaction)
return Tru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Rollback failed: {e}")
return False
2PC
的优点:
- 原理简单,容易理解。
- 保证了强一致性。
2PC
的缺点:
- 同步阻塞: 在准备阶段,参与者需要锁定资源,等待协调者的指令,这会导致长时间的阻塞。
- 单点故障: 如果协调者宕机,参与者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会一直阻塞下去。
- 数据不一致: 如果协调者在发送Commit消息后宕机,部分参与者可能已经提交了事务,而另一部分参与者没有收到Commit消息,导致数据不一致。
2PC
在TDSQL中的应用:
TDSQL
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会使用2PC
,例如涉及到多个存储节点的数据修改时。为了缓解2PC
的缺点,TDSQL
通常会对2PC
进行优化,例如:
- 优化锁机制: 使用更细粒度的锁,减少锁的持有时间。
- 协调者高可用: 使用多个协调者,避免单点故障。
- 引入超时机制: 如果参与者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协调者的指令,就自动回滚事务。
3PC
:三步走,试图解决阻塞问题
3PC
,全称是Three-Phase Commit,翻译过来就是三阶段提交。它是2PC
的改进版,试图解决2PC
的同步阻塞问题。3PC
在2PC
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预提交阶段(PreCommit Phase)。
预提交阶段:
- 协调者询问所有参与者,你丫行不行啊?能不能执行?
- 参与者收到请求后,如果认为可以执行,就回复“可以”,否则回复“不行”。
准备阶段:
- 如果协调者收到所有参与者的“可以”的回复,就向所有参与者发送Prepare消息,询问是否可以提交?
- 参与者收到Prepare消息后,如果认为可以提交,就锁定资源,记录undo log和redo log,然后回复协调者“准备好了”。
提交阶段:
- 如果协调者收到所有参与者的“准备好了”的回复,就向所有参与者发送Commit消息。
- 参与者收到Commit消息后,执行真正的转账操作,扣除用户A的余额,然后释放锁。
- 如果协调者收到任何一个参与者的“不行”或者超时未收到回复,就向所有参与者发送Rollback消息。
- 参与者收到Rollback消息后,利用undo log回滚之前的操作,恢复用户A的余额,然后释放锁。
下面是简单的代码示例(伪代码,仅用于说明流程):
# 协调者
def coordinate_transaction_3pc(transaction):
participants = transaction.get_participants()
# 预提交阶段
pre_commit_ok = True
for participant in participants:
result = participant.can_commit(transaction) # 发送can_commit消息
if not result:
pre_commit_ok = False
break
if not pre_commit_ok:
for participant in participants:
participant.abort(transaction) # 发送abort消息 (类似rollback)
return
# 准备阶段
prepared = True
for participant in participants:
result = participant.prepare(transaction) # 发送prepare消息
if not result:
prepared = False
break
if prepared:
for participant in participants:
participant.commit(transaction) # 发送commit消息
else:
for participant in participants:
participant.rollback(transaction) # 发送rollback消息
# 参与者
class Participant3PC:
def can_commit(self, transaction):
try:
# 检查是否可以执行,不锁定资源
if self.can_execute(transaction):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CanCommit failed: {e}")
return False
def prepare(self, transaction):
try:
# 锁定资源,记录undo/redo log
self.lock_resource(transaction)
self.record_logs(transaction)
return Tru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Prepare failed: {e}")
# 即使prepare失败,也可能进入pre-commit状态,需要abort
self.abort(transaction)
return False
def commit(self, transaction):
try:
# 执行操作
self.execute_operation(transaction)
self.release_lock(transaction)
return Tru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Commit failed: {e}")
return False
def rollback(self, transaction):
try:
# 回滚操作
self.undo_operation(transaction)
self.release_lock(transaction)
return Tru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Rollback failed: {e}")
return False
def abort(self, transaction):
try:
# 预提交阶段失败,需要中止
self.rollback(transaction) # 可以直接rollback, 因为还没真正prepar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Abort failed: {e}")
return False
def can_execute(self, transaction):
# 检查是否可以执行的逻辑 (例如,余额是否充足)
return True
3PC
的优点:
- 减少了阻塞时间:预提交阶段可以提前判断是否可以执行事务,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锁定。
3PC
的缺点:
- 复杂性增加:
3PC
比2PC
更复杂,实现难度更高。 - 仍然存在数据不一致的风险:如果协调者在发送Commit消息后宕机,部分参与者可能已经提交了事务,而另一部分参与者没有收到Commit消息,导致数据不一致。
- 容错性并没有本质上的提高:虽然增加了一个预提交阶段,但是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协调者宕机带来的问题。
3PC
在TDSQL中的应用:
虽然3PC
理论上可以缓解2PC
的阻塞问题,但是由于其复杂性较高,且并不能完全解决数据一致性问题,所以在实际应用中,TDSQL
很少直接使用标准的3PC
。更多的是借鉴3PC
的思想,进行一些优化,例如:
- 异步提交: 将提交阶段改为异步执行,减少阻塞时间。
- 引入Paxos/Raft等共识算法: 使用共识算法来保证协调者的高可用,避免单点故障。
TDSQL
分布式事务的优化策略
TDSQL
作为一款分布式数据库,在实现分布式事务时,会采取多种优化策略,以提高性能和可用性。
-
XA事务:
XA
事务是一种标准的分布式事务协议,TDSQL
支持XA
事务,可以与其他支持XA
事务的数据库进行交互。但是,XA
事务的性能较差,所以TDSQL
通常会尽量避免使用XA
事务。 -
柔性事务: 柔性事务是指允许一定程度的数据不一致,以换取更高的性能和可用性。
TDSQL
支持多种柔性事务模型,例如:- TCC(Try-Confirm-Cancel): TCC是一种补偿型的事务模型,它将一个事务分成三个阶段:Try、Confirm和Cancel。Try阶段尝试执行业务操作,并预留资源;Confirm阶段确认执行业务操作,并真正使用资源;Cancel阶段取消执行业务操作,并释放资源。
- SAGA: SAGA是一种长事务解决方案,它将一个长事务分成多个子事务,每个子事务都可以在本地数据库中执行。如果某个子事务失败,就执行相应的补偿操作,回滚之前的子事务。
- 最终一致性: 最终一致性是指允许数据在一段时间内不一致,但是最终会达到一致。
TDSQL
可以通过异步复制、消息队列等机制来实现最终一致性。
-
多副本机制:
TDSQL
通常会采用多副本机制,将数据复制到多个节点上,以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当某个节点宕机时,可以自动切换到其他节点,保证服务的正常运行。 -
分布式锁:
TDSQL
使用分布式锁来保证并发访问的正确性。分布式锁可以防止多个节点同时修改同一份数据,避免数据冲突。 -
两阶段锁协议(2PL): TDSQL在内部也会使用2PL协议来保证事务的隔离性,防止并发事务之间互相干扰。
各种事务模型的对比:
事务模型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XA | 标准协议,兼容性好,保证强一致性 | 性能较差,实现复杂 | 跨数据库事务,对一致性要求非常高的场景 |
TCC | 灵活性高,可以自定义补偿逻辑 | 实现复杂,需要编写大量的补偿代码 | 业务逻辑复杂,需要手动控制事务的场景 |
SAGA | 适用于长事务,可以分解成多个本地事务 | 事务回滚复杂,需要考虑补偿操作的幂等性 | 业务流程长,需要保证最终一致性的场景 |
最终一致性 | 性能高,可用性高 | 数据可能存在短暂的不一致 | 对一致性要求不高,追求性能和可用性的场景 |
表格总结:2PC
vs 3PC
特性 | 2PC |
3PC |
---|---|---|
阶段数 | 2 | 3 |
阻塞 | 严重阻塞 | 一定程度缓解阻塞,但仍然存在 |
复杂性 | 较低 | 较高 |
一致性 | 强一致性 | 强一致性 (理论上,实际仍然可能存在不一致) |
容错性 | 较差 | 略有提高,但提升有限 |
适用场景 | 对一致性要求高,性能要求不高的场景 | 理论上适用于高并发场景,但实际应用较少 |
TDSQL 应用 |
部分场景,经过优化后使用 | 较少直接使用,更多的是借鉴其思想 |
总结:分布式事务,路漫漫其修远兮
好了,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关于TDSQL
分布式事务的2PC
和3PC
,咱们就先聊到这儿。其实,分布式事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银弹。TDSQL
在实际应用中,会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事务模型,并进行各种优化,以达到性能、可用性和一致性之间的平衡。
记住,没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最合适的方案。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