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ner`(`计划生成器`):`逻辑`计划到`物理`计划的`转换`过程。

逻辑计划到物理计划的转换:Planner 剖析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数据库查询优化器中的一个核心组件:Planner,或者更准确地说,逻辑计划到物理计划的转换过程。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直接影响数据库查询的性能。我们将从逻辑计划的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物理计划的生成、代价估算和最终选择,并辅以代码示例,力求让大家对这个过程有一个清晰透彻的理解。

逻辑计划:查询意图的表达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逻辑计划。简单来说,逻辑计划是对用户查询意图的一种抽象表示,它描述了需要执行的操作,但并没有指定具体如何执行。它关注的是“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 逻辑计划通常以树形结构表示,节点代表逻辑操作符,例如:

  • Scan: 从表中读取数据。
  • Filter: 根据条件过滤数据。
  • Join: 连接两个或多个表的数据。
  • Aggregate: 对数据进行聚合计算(例如 SUM, AVG, COUNT)。
  • Project: 选择需要的列。

例如,对于如下 SQL 查询:

SELECT o.order_id, c.customer_name
FROM orders o
JOIN customers c ON o.customer_id = c.customer_id
WHERE o.order_date > '2023-01-01' AND c.city = 'New York';

一个可能的逻辑计划如下:

Project (order_id, customer_name)
  |
  Join (o.customer_id = c.customer_id)
  |-- Filter (o.order_date > '2023-01-01')
  |   |
  |   Scan (orders)
  |
  |-- Filter (c.city = 'New York')
  |   |
  |   Scan (customers)

这个逻辑计划描述了查询的基本步骤:扫描 orderscustomers 表,分别应用过滤条件,然后进行 Join 操作,最后选择需要的列。 但是,它并没有指定使用哪种 Join 算法(例如 Hash Join, Nested Loop Join),也没有指定是否使用索引加速扫描和过滤操作。

物理计划:执行策略的具体化

与逻辑计划不同,物理计划是对查询执行的具体策略的描述。它指定了如何执行每个操作,包括使用的算法、访问路径、以及操作的顺序。 物理计划同样以树形结构表示,节点代表物理操作符,它们是逻辑操作符的具体实现。 例如,对应于上面的逻辑计划,一个可能的物理计划如下:

Project (order_id, customer_name)
  |
  Hash Join (o.customer_id = c.customer_id)  // 选择 Hash Join 算法
  |-- Filter (o.order_date > '2023-01-01')   // 使用 B-tree 索引
  |   |
  |   Index Scan (orders, index: order_date_idx) // 使用索引扫描
  |
  |-- Filter (c.city = 'New York')
  |   |
  |   Table Scan (customers)  // 全表扫描

在这个物理计划中,我们指定了使用 Hash Join 算法进行 Join 操作,并利用 orders 表上的 order_date 索引进行扫描和过滤。 对于 customers 表,则选择了全表扫描。 可以看到,物理计划比逻辑计划更具体,包含了执行查询所需的全部信息。

转换过程:从抽象到具体

Planner 的核心任务是将逻辑计划转换为最佳的物理计划。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计划生成 (Plan Generation): 根据逻辑计划,生成多个可能的物理计划。 这一步会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执行策略,例如不同的 Join 算法、不同的索引使用方式、以及不同的表扫描方式。

  2. 代价估算 (Cost Estimation): 评估每个物理计划的执行代价。 代价估算通常基于统计信息,例如表的大小、索引的 selectivity、以及数据的分布。 代价模型会预测每个物理计划的 CPU 消耗、IO 消耗、以及内存消耗。

  3. 计划选择 (Plan Selection): 选择代价最低的物理计划作为最终的执行计划。 这一步通常使用动态规划或者启发式搜索算法,在所有可能的物理计划中找到最优解。

计划生成:探索执行策略的可能性

计划生成是 Planner 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它的目标是根据逻辑计划,生成所有可能的物理计划。 这一步会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执行策略,例如:

  • Join 算法选择: 对于 Join 操作,可以选择不同的 Join 算法,例如 Nested Loop Join, Hash Join, Sort-Merge Join。 每种算法都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 索引使用: 如果表上有索引,可以选择是否使用索引来加速扫描和过滤操作。 索引可以显著提高查询性能,但需要考虑索引的维护代价。

  • 表扫描方式: 可以选择全表扫描或者索引扫描。 全表扫描会读取整个表的数据,而索引扫描只会读取索引中满足条件的数据。

  • 执行顺序: 对于多个 Join 操作,可以选择不同的执行顺序。 不同的执行顺序可能会影响中间结果的大小,从而影响查询性能。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Java 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生成不同的 Join 算法的物理计划:

// 假设我们已经有了逻辑 Join 节点 logicalJoinNode
public List<PhysicalPlanNode> generateJoinPlans(LogicalJoinNode logicalJoinNode) {
    List<PhysicalPlanNode> physicalPlans = new ArrayList<>();

    // 生成 Nested Loop Join 物理计划
    NestedLoopJoinNode nestedLoopJoin = new NestedLoopJoinNode(logicalJoinNode.getLeftChild(), logicalJoinNode.getRightChild(), logicalJoinNode.getJoinCondition());
    physicalPlans.add(nestedLoopJoin);

    // 生成 Hash Join 物理计划
    HashJoinNode hashJoin = new HashJoinNode(logicalJoinNode.getLeftChild(), logicalJoinNode.getRightChild(), logicalJoinNode.getJoinCondition());
    physicalPlans.add(hashJoin);

    // 生成 Sort-Merge Join 物理计划
    SortMergeJoinNode sortMergeJoin = new SortMergeJoinNode(logicalJoinNode.getLeftChild(), logicalJoinNode.getRightChild(), logicalJoinNode.getJoinCondition());
    physicalPlans.add(sortMergeJoin);

    return physicalPlans;
}

// 定义物理计划节点类 (简化版)
interface PhysicalPlanNode {
    // ...
}

class NestedLoopJoinNode implements PhysicalPlanNode {
    PhysicalPlanNode leftChild;
    PhysicalPlanNode rightChild;
    String joinCondition;

    public NestedLoopJoinNode(PhysicalPlanNode leftChild, PhysicalPlanNode rightChild, String joinCondition) {
        this.leftChild = leftChild;
        this.rightChild = rightChild;
        this.joinCondition = joinCondition;
    }
}

class HashJoinNode implements PhysicalPlanNode {
    PhysicalPlanNode leftChild;
    PhysicalPlanNode rightChild;
    String joinCondition;

    public HashJoinNode(PhysicalPlanNode leftChild, PhysicalPlanNode rightChild, String joinCondition) {
        this.leftChild = leftChild;
        this.rightChild = rightChild;
        this.joinCondition = joinCondition;
    }
}

class SortMergeJoinNode implements PhysicalPlanNode {
    PhysicalPlanNode leftChild;
    PhysicalPlanNode rightChild;
    String joinCondition;

    public SortMergeJoinNode(PhysicalPlanNode leftChild, PhysicalPlanNode rightChild, String joinCondition) {
        this.leftChild = leftChild;
        this.rightChild = rightChild;
        this.joinCondition = joinCondition;
    }
}

// 定义逻辑计划节点类 (简化版)
interface LogicalPlanNode {
    PhysicalPlanNode getLeftChild();
    PhysicalPlanNode getRightChild();
    String getJoinCondition();
}

class LogicalJoinNode implements LogicalPlanNode{
    PhysicalPlanNode leftChild;
    PhysicalPlanNode rightChild;
    String joinCondition;

    public LogicalJoinNode(PhysicalPlanNode leftChild, PhysicalPlanNode rightChild, String joinCondition) {
        this.leftChild = leftChild;
        this.rightChild = rightChild;
        this.joinCondition = joinCondition;
    }

    @Override
    public PhysicalPlanNode getLeftChild() {
        return leftChild;
    }

    @Override
    public PhysicalPlanNode getRightChild() {
        return rightChild;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JoinCondition() {
        return joinCondition;
    }
}

这个代码示例只是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际的计划生成过程会更加复杂,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

代价估算:预测执行成本

代价估算是 Planner 的关键环节。 它的目标是评估每个物理计划的执行代价,以便选择代价最低的计划。 代价估算通常基于统计信息,例如表的大小、索引的 selectivity、以及数据的分布。 常用的统计信息包括:

  • 表的大小 (Number of rows): 表示表中包含的行数。

  • 列的 cardinality: 表示列中不同值的个数。

  • 索引的 selectivity: 表示使用索引可以过滤掉多少数据。

  • 数据的分布: 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例如是否均匀分布。

代价模型会根据这些统计信息,预测每个物理计划的 CPU 消耗、IO 消耗、以及内存消耗。 例如,对于一个 Hash Join 操作,代价模型可能会考虑以下因素:

  • 构建 Hash 表的代价: 这取决于左表的大小。

  • 探测 Hash 表的代价: 这取决于右表的大小。

  • IO 代价: 如果 Hash 表无法完全放入内存,则需要进行 IO 操作。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Java 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估算 Hash Join 的代价:

public double estimateHashJoinCost(HashJoinNode hashJoinNode, TableStatistics leftTableStats, TableStatistics rightTableStats) {
    double buildCost = leftTableStats.getSizeInBytes(); // 假设构建 Hash 表的代价与左表的大小成正比
    double probeCost = rightTableStats.getSizeInBytes(); // 假设探测 Hash 表的代价与右表的大小成正比
    double ioCost = 0;

    // 假设 Hash 表只能放入部分内存,需要进行 IO 操作
    double availableMemory = 1024 * 1024 * 100; // 100MB
    if (buildCost > availableMemory) {
        ioCost = buildCost - availableMemory; // 假设 IO 代价与超出内存的部分成正比
    }

    return buildCost + probeCost + ioCost;
}

// 假设我们有表统计信息类
class TableStatistics {
    double sizeInBytes;

    public TableStatistics(double sizeInBytes) {
        this.sizeInBytes = sizeInBytes;
    }

    public double getSizeInBytes() {
        return sizeInBytes;
    }
}

这个代码示例只是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际的代价估算会更加复杂,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代价估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 Planner 的性能。 如果代价估算不准确,Planner 可能会选择错误的物理计划,导致查询性能下降。

计划选择:选择最优解

计划选择是 Planner 的最后一步。 它的目标是在所有可能的物理计划中选择代价最低的计划。 这一步通常使用动态规划或者启发式搜索算法。

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是一种自底向上的算法,它首先计算子树的最小代价,然后逐步计算整个树的最小代价。 动态规划可以保证找到全局最优解,但其时间复杂度较高,适用于较小的查询。

启发式搜索: 启发式搜索是一种自顶向下的算法,它根据一些启发式规则来搜索最优解。 启发式搜索的时间复杂度较低,适用于较大的查询,但不能保证找到全局最优解。 常用的启发式搜索算法包括:

  • 贪心算法: 每次选择当前最优的选项。
  • 模拟退火算法: 以一定的概率接受较差的解,以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
  • 遗传算法: 模拟生物进化过程,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来搜索最优解。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Java 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动态规划选择最优计划:

public PhysicalPlanNode chooseBestPlan(LogicalPlanNode logicalPlanNode, Map<LogicalPlanNode, List<PhysicalPlanNode>> planCache, Map<PhysicalPlanNode, Double> costCache) {
    // 1. 检查缓存
    if (planCache.containsKey(logicalPlanNode)) {
        List<PhysicalPlanNode> cachedPlans = planCache.get(logicalPlanNode);
        PhysicalPlanNode bestPlan = null;
        double minCost = Double.MAX_VALUE;
        for (PhysicalPlanNode plan : cachedPlans) {
            double cost = costCache.get(plan);
            if (cost < minCost) {
                minCost = cost;
                bestPlan = plan;
            }
        }
        return bestPlan;
    }

    // 2. 生成所有可能的物理计划
    List<PhysicalPlanNode> physicalPlans = generatePlans(logicalPlanNode);

    // 3. 估算每个物理计划的代价
    for (PhysicalPlanNode plan : physicalPlans) {
        double cost = estimateCost(plan);
        costCache.put(plan, cost);
    }

    // 4. 选择代价最低的物理计划
    PhysicalPlanNode bestPlan = null;
    double minCost = Double.MAX_VALUE;
    for (PhysicalPlanNode plan : physicalPlans) {
        double cost = costCache.get(plan);
        if (cost < minCost) {
            minCost = cost;
            bestPlan = plan;
        }
    }

    // 5. 将结果放入缓存
    planCache.put(logicalPlanNode, physicalPlans);

    return bestPlan;
}

// generatePlans 和 estimateCost 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逻辑计划节点类型进行实现
public List<PhysicalPlanNode> generatePlans(LogicalPlanNode logicalPlanNode) {
    // ...
    return null;
}

public double estimateCost(PhysicalPlanNode physicalPlanNode) {
    // ...
    return 0;
}

这个代码示例只是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际的计划选择过程会更加复杂,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

总结:策略选择、代价估算与最优解

今天我们深入探讨了 Planner 的核心任务:将逻辑计划转换为最佳的物理计划。 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生成、代价估算和计划选择三个关键步骤。 理解这些步骤对于优化数据库查询性能至关重要。 通过选择合适的执行策略、准确地估算执行代价,以及高效地搜索最优解,我们可以显著提高数据库查询的效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