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中大型多租户系统:共享数据库与独立数据库的架构权衡及基于分库分表 (Sharding) 的动态迁移策略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在构建大型多租户系统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架构,并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平滑的迁移,尤其是涉及到分库分表 (Sharding) 的情况下。我们的主题是 MySQL 中大型多租户系统:共享数据库与独立数据库的架构权衡及基于分库分表 (Sharding) 的动态迁移策略。
多租户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允许多个租户(客户)共享同一套软件系统。在数据库层面,我们可以选择共享数据库或者独立数据库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选择。
共享数据库架构
共享数据库架构,也称为多租户数据库架构,指的是所有租户的数据都存储在同一个数据库实例中。这种架构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
共享数据库,共享 Schema (Shared Database, Shared Schema):所有租户的数据都存储在同一个数据库的同一个 Schema 中,通过一个租户 ID (tenant_id) 来区分不同的租户的数据。
这种方式是最简单的,但也是隔离性最差的。例如,如果一个租户编写了错误的 SQL,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租户的数据。
-
共享数据库,独立 Schema (Shared Database, Separate Schema):每个租户的数据存储在同一个数据库的不同 Schema 中。
这种方式隔离性比第一种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风险。例如,如果数据库实例出现故障,所有租户都会受到影响。
优点:
- 成本低:只需要维护一个数据库实例,节省硬件和维护成本。
- 易于管理:只有一个数据库实例需要管理,简化了管理工作。
- 资源利用率高:数据库资源可以被所有租户共享,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缺点:
- 隔离性差:租户之间的数据隔离性较差,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
- 安全性低:一个租户的安全漏洞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租户。
- 性能瓶颈:所有租户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实例,容易出现性能瓶颈。
- 扩展性差:当租户数量增加时,数据库的扩展性会受到限制。
- 数据恢复复杂:如果数据库出现故障,所有租户的数据都需要恢复。
适用场景:
- 对数据隔离性要求不高的系统。
- 租户数量较少,数据量较小的系统。
- 对成本敏感的系统。
示例代码 (Shared Database, Shared Schema):
假设我们有一个 users
表,用于存储用户信息。
CREATE TABLE users (
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tenant_id INT NOT NULL,
username VARCHAR(255) NOT NULL,
email VARCHAR(255) NOT NULL,
password VARCHAR(255) NOT NULL,
created_at TIMESTAMP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
-- 查询租户 1 的所有用户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tenant_id = 1;
-- 查询租户 2 的所有用户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tenant_id = 2;
-- 插入租户 1 的一个新用户
INSERT INTO users (tenant_id, username, email, password) VALUES (1, 'john.doe', '[email protected]', 'password');
独立数据库架构
独立数据库架构,也称为单租户数据库架构,指的是每个租户都拥有一个独立的数据库实例。
优点:
- 隔离性好:租户之间的数据隔离性非常好,避免了数据泄露的风险。
- 安全性高:一个租户的安全漏洞不会影响到其他租户。
- 性能好:每个租户都拥有独立的数据库实例,避免了性能瓶颈。
- 扩展性好:当租户数量增加时,可以很容易地扩展数据库实例。
- 数据恢复简单:如果数据库出现故障,只需要恢复受影响的租户的数据。
缺点:
- 成本高:需要维护多个数据库实例,增加了硬件和维护成本。
- 管理复杂:需要管理多个数据库实例,增加了管理工作。
- 资源利用率低:数据库资源不能被所有租户共享,降低了资源利用率。
适用场景:
- 对数据隔离性要求高的系统。
- 租户数量较多,数据量较大的系统。
- 对性能要求高的系统。
- 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系统。
示例代码 (假设每个租户都有一个独立的数据库):
-- 连接到租户 1 的数据库
USE tenant_1_db;
-- 查询租户 1 的所有用户
SELECT * FROM users;
-- 连接到租户 2 的数据库
USE tenant_2_db;
-- 查询租户 2 的所有用户
SELECT * FROM users;
架构权衡
特性 | 共享数据库 | 独立数据库 |
---|---|---|
成本 | 低 | 高 |
管理 | 简单 | 复杂 |
资源利用率 | 高 | 低 |
隔离性 | 差 | 好 |
安全性 | 低 | 高 |
性能 | 容易出现瓶颈 | 好 |
扩展性 | 差 | 好 |
数据恢复 | 复杂 | 简单 |
适用场景 | 对数据隔离性要求不高,租户数量较少,数据量较小,对成本敏感的系统 | 对数据隔离性要求高,租户数量较多,数据量较大,对性能和安全性要求高的系统 |
复杂性 | 低,易于实现和维护,但随着业务增长可能面临挑战 | 高,需要更多的资源和专业知识进行管理,但在长期来看,更容易维护和扩展 |
定制化 | 难以对单个租户进行定制,所有租户共享相同的数据库结构和配置 | 允许为每个租户定制数据库结构和配置,以满足其特定需求 |
合规性 | 在需要严格数据隔离和合规性的行业中,共享数据库可能难以满足要求 | 独立数据库更容易满足合规性要求,因为每个租户的数据都存储在独立的数据库中 |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权衡。例如,对于 SaaS 应用,如果面向小型企业,可以选择共享数据库架构,以降低成本。如果面向大型企业,可以选择独立数据库架构,以提高安全性和性能。
分库分表 (Sharding)
随着业务的增长,单个数据库实例可能会遇到性能瓶颈。这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分库分表 (Sharding) 技术,将数据分散到多个数据库实例中。
分库分表是指将一个大的数据库分成多个小的数据库,并将一个大的表分成多个小的表。分库是指将数据分散到多个数据库实例中,分表是指将数据分散到同一个数据库实例的多个表中。
分库分表的类型:
-
垂直分库 (Vertical Sharding):按照业务模块进行分库。例如,可以将用户数据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中,将订单数据存储在另一个数据库中。
-
水平分库 (Horizontal Sharding):按照某种规则将数据分散到多个数据库中。例如,可以按照用户 ID 的哈希值将用户数据分散到多个数据库中。
-
垂直分表 (Vertical Partitioning):将一张表的不同列拆分到不同的表中。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将不常用的列拆分出去,以减少主表的体积,提高查询效率。
-
水平分表 (Horizontal Partitioning):将一张表的数据按照某种规则拆分到不同的表中。例如,可以按照时间范围将订单数据拆分到不同的表中。
分库分表的策略:
-
范围分片 (Range Sharding):按照数据的范围进行分片。例如,可以按照用户 ID 的范围将用户数据分散到多个数据库中。
优点:易于实现,方便进行范围查询。
缺点:容易出现数据倾斜,即某些分片的数据量远大于其他分片。 -
哈希分片 (Hash Sharding):按照数据的哈希值进行分片。例如,可以按照用户 ID 的哈希值将用户数据分散到多个数据库中。
优点:数据分布均匀,可以避免数据倾斜。
缺点:不容易进行范围查询。 -
列表分片 (List Sharding):按照数据的列表进行分片。例如,可以将 VIP 用户的数据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中,将普通用户的数据存储在另一个数据库中。
优点: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灵活的分片。
缺点:需要维护一个分片规则列表。
分库分表带来的挑战:
-
分布式事务:当数据分布在多个数据库中时,需要使用分布式事务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
跨库 Join:当需要跨多个数据库进行 Join 操作时,需要使用特殊的查询方式。
-
数据迁移:当需要增加或减少数据库实例时,需要进行数据迁移。
-
数据备份和恢复:需要对多个数据库实例进行备份和恢复。
示例代码 (水平分表,哈希分片):
假设我们有一个 orders
表,用于存储订单信息。我们按照用户 ID 的哈希值将订单数据分散到多个表中。
public class OrderShardingAlgorithm implements PreciseShardingAlgorithm<Lo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doSharding(Collection<String> availableTargetNames, PreciseShardingValue<Long> shardingValue) {
Long userId = shardingValue.getValue();
int shardIndex = (userId.hashCode() & Integer.MAX_VALUE) % availableTargetNames.size();
List<String> targetList = new ArrayList<>(availableTargetNames);
return targetList.get(shardIndex);
}
}
// ShardingSphere 配置示例 (YAML)
#逻辑表
tables:
orders:
actualDataNodes: ds${0..1}.orders_${0..3}
tableStrategy:
standard:
shardingColumn: user_id
preciseAlgorithmClassName: com.example.OrderShardingAlgorithm
dataSources:
ds0:
url: jdbc:mysql://localhost:3306/ds0?serverTimezone=UTC&useSSL=false
username: root
password: password
ds1:
url: jdbc:mysql://localhost:3306/ds1?serverTimezone=UTC&useSSL=false
username: root
password: password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了 ShardingSphere 框架来实现水平分表。orders
表被分成 8 个表:ds0.orders_0
到 ds0.orders_3
和 ds1.orders_0
到 ds1.orders_3
。OrderShardingAlgorithm
类实现了哈希分片的逻辑。
动态迁移策略
在多租户系统中,随着业务的增长,可能需要将租户从共享数据库迁移到独立数据库,或者进行分库分表。这时,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平滑的迁移策略,以避免对业务造成影响。
迁移策略:
-
双写 (Dual Write):在迁移过程中,同时将数据写入到旧数据库和新数据库。
-
数据校验 (Data Verification):定期对旧数据库和新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校验,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
流量切换 (Traffic Switching):逐步将流量从旧数据库切换到新数据库。
-
回滚 (Rollback):如果迁移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回滚到旧数据库。
详细步骤:
-
准备新数据库:根据目标架构,创建新的数据库实例或分片。
-
数据全量迁移:将旧数据库中的数据全量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可以使用工具(如
mysqldump
和mysql
)或编写自定义脚本来进行迁移。 -
开启双写:在应用程序中,同时将数据写入到旧数据库和新数据库。可以通过修改数据访问层 (DAO) 或使用消息队列来实现双写。
-
数据校验:定期对旧数据库和新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校验,可以使用工具或编写自定义脚本来进行校验。
-
灰度发布:选择一部分租户进行灰度发布,将这些租户的流量切换到新数据库。
-
全量切换:如果灰度发布没有问题,可以将所有租户的流量切换到新数据库。
-
停止双写:在确认新数据库的数据没有问题后,可以停止双写。
-
下线旧数据库:在确认所有租户都已迁移到新数据库后,可以下线旧数据库。
示例代码 (双写):
public class OrderService {
private OrderDao oldOrderDao;
private OrderDao newOrderDao;
public void createOrder(Order order) {
// 写入旧数据库
oldOrderDao.createOrder(order);
// 写入新数据库
newOrderDao.createOrder(order);
}
}
在这个例子中,OrderService
类同时调用了 oldOrderDao
和 newOrderDao
来创建订单,实现了双写。
数据迁移工具:
-
mysqldump
: MySQL自带的备份工具,可以将数据库导出为SQL文件,然后导入到新的数据库中。适用于小规模的数据迁移。 -
mydumper
: 多线程的MySQL备份工具,比mysqldump
速度更快。 -
gh-ost
(GitHub’s Online Schema Change Tool): 一种在线Schema变更工具,可以在不锁定表的情况下进行Schema变更和数据迁移。 -
pt-online-schema-change
(Percona Toolkit): Percona Toolkit 中的在线Schema变更工具,类似于gh-ost
。
注意事项:
- 在迁移过程中,需要监控数据库的性能,以确保迁移不会对业务造成影响。
- 在迁移过程中,需要备份数据,以防止数据丢失。
- 在迁移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以确保迁移的正确性。
-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迁移策略,例如,可以根据租户的大小和重要性来决定迁移的顺序。
如何进行动态迁移
动态迁移指的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数据迁移,尽量减少停机时间。 以下是一些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实现动态迁移:
-
滚动迁移 (Rolling Migration):
- 原理: 将租户分成小组,每次迁移一个小组的租户数据。在迁移过程中,只有部分租户受到影响,其他租户可以继续使用系统。
- 步骤:
- 选择一个租户小组。
- 暂停对该小组租户的写操作。
- 将该小组租户的数据迁移到新数据库。
- 验证数据迁移的正确性。
- 将该小组租户的流量切换到新数据库。
-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租户都迁移完成。
-
基于日志的增量迁移 (Log-Based Incremental Migration):
- 原理: 通过读取旧数据库的Binlog,将增量数据同步到新数据库。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停机时间,但需要保证Binlog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 步骤:
- 启用旧数据库的Binlog。
- 进行全量数据迁移。
- 使用工具(如 Canal、Debezium)或编写自定义脚本,读取Binlog,并将增量数据同步到新数据库。
- 停止对旧数据库的写操作。
- 等待增量数据同步完成。
- 将流量切换到新数据库。
-
影子表 (Shadow Table):
- 原理: 创建一个与原表结构相同的新表(影子表),将新数据同时写入到原表和影子表。在数据迁移完成后,将流量切换到影子表。
- 步骤:
- 创建影子表。
- 开启双写,将新数据同时写入到原表和影子表。
- 将原表中的数据全量迁移到影子表。
- 验证数据迁移的正确性。
- 停止对原表的写操作。
- 将流量切换到影子表。
- 删除原表。
-
蓝绿部署 (Blue-Green Deployment):
- 原理: 部署两个相同的环境:蓝色环境和绿色环境。 在迁移过程中,蓝色环境继续提供服务,绿色环境进行数据迁移。 在数据迁移完成后,将流量切换到绿色环境,然后下线蓝色环境。
- 步骤:
- 部署蓝色环境和绿色环境。
- 在绿色环境中进行数据迁移。
- 验证数据迁移的正确性。
- 将流量切换到绿色环境。
- 下线蓝色环境。
选择哪种迁移策略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
- 停机时间的要求: 如果要求零停机时间,则需要使用基于日志的增量迁移或蓝绿部署。
- 数据量的大小: 如果数据量很大,则需要使用并行迁移和增量迁移。
- 应用程序的复杂性: 如果应用程序很复杂,则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
- 预算: 不同的迁移策略需要不同的资源和工具。
代码示例:基于Canal的增量数据同步
以下是一个使用 Alibaba Canal 实现增量数据同步的简化示例:
-
Canal Server 配置:
下载并配置 Canal Server,指定要监听的 MySQL 实例和需要同步的数据库和表。 -
Canal Client 代码 (Java):
import com.alibaba.otter.canal.client.CanalConnector;
import com.alibaba.otter.canal.client.CanalConnectors;
import com.alibaba.otter.canal.common.utils.AddressUtils;
import com.alibaba.otter.canal.protocol.CanalEntry;
import com.alibaba.otter.canal.protocol.Message;
import java.net.InetSocketAddress;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CanalClient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连接
CanalConnector connector = CanalConnectors.newSingleConnector(new InetSocketAddress(AddressUtils.getHostAddress(),
11111), "example", "", ""); // 替换为 Canal Server 的地址和用户名密码
int batchSize = 1000;
try {
connector.connect();
connector.subscribe(".*\..*"); // 订阅所有数据库的所有表
connector.rollback();
while (true) {
Message message = connector.getWithoutAck(batchSize); // 获取指定数量的数据
long batchId = message.getId();
int size = message.getEntries().size();
if (batchId == -1 || size == 0) {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 else {
printEntry(message.getEntries()); // 处理 CanalEntry
}
connector.ack(batchId); // 提交确认
// connector.rollback(batchId); // 处理失败, 回滚数据
}
} finally {
connector.disconnect();
}
}
private static void printEntry(List<CanalEntry.Entry> entrys) {
for (CanalEntry.Entry entry : entrys) {
if (entry.getEntryType() == CanalEntry.EntryType.TRANSACTIONBEGIN || entry.getEntryType() == CanalEntry.EntryType.TRANSACTIONEND) {
continue;
}
CanalEntry.RowChange rowChange = null;
try {
rowChange = CanalEntry.RowChange.parseFrom(entry.getStoreValue());
} catch (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RROR ## parser of eromanga-event has an error , data:" + entry.toString(),
e);
}
CanalEntry.EventType eventType = rowChange.getEventType();
System.out.println(String.format("================> binlog[%s:%s] , name[%s,%s] , eventType : %s",
entry.getHeader().getLogfileName(), entry.getHeader().getLogfileOffset(),
entry.getHeader().getSchemaName(), entry.getHeader().getTableName(),
eventType));
for (CanalEntry.RowData rowData : rowChange.getRowDatasList()) {
if (eventType == CanalEntry.EventType.DELETE) {
printColumn(rowData.getBeforeColumnsList());
} else if (eventType == CanalEntry.EventType.INSERT) {
printColumn(rowData.getAfterColumnsList());
} else {
System.out.println("------- > before");
printColumn(rowData.getBeforeColumnsList());
System.out.println("------- > after");
printColumn(rowData.getAfterColumnsList());
}
// 在这里根据 eventType 和 rowData 将数据写入到新的数据库
// 例如:
// if (eventType == CanalEntry.EventType.INSERT) {
// insertIntoNewDatabase(entry.getHeader().getTableName(), rowData.getAfterColumnsList());
// }
// else if (eventType == CanalEntry.EventType.UPDATE) {
// updateNewDatabase(entry.getHeader().getTableName(), rowData.getAfterColumnsList());
// }
// else if (eventType == CanalEntry.EventType.DELETE) {
// deleteFromNewDatabase(entry.getHeader().getTableName(), rowData.getBeforeColumnsList());
// }
}
}
}
private static void printColumn(List<CanalEntry.Column> columns) {
for (CanalEntry.Column column : columns) {
System.out.println(column.getName() + " : " + column.getValue() + " update=" + column.getUpdated());
}
}
}
步骤:
- 安装和配置 Canal Server: 按照 Canal 官方文档进行安装和配置。
- 编写 Canal Client 代码: 编写 Java 代码,连接 Canal Server,订阅需要同步的数据库和表,并处理 CanalEntry。
- 处理 CanalEntry: 在 Canal Client 代码中,根据 eventType 和 rowData 将数据写入到新的数据库。
- 启动 Canal Server 和 Client: 启动 Canal Server 和 Client,开始增量数据同步。
这个例子演示了如何使用 Canal 进行增量数据同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例如,需要处理数据类型转换、错误处理和重试机制等问题。
不同迁移策略的对比
策略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滚动迁移 | 停机时间短,每次只影响部分租户 | 实现复杂,需要保证数据一致性,需要仔细规划租户小组的大小 | 租户数量较多,允许短暂的停机时间,对数据一致性要求高的系统 |
基于日志的增量迁移 | 停机时间极短,数据一致性高 | 实现复杂,需要保证Binlog的可靠性和一致性,需要处理数据类型转换和冲突解决 | 要求零停机时间,数据量大,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极高的系统 |
影子表 | 实现相对简单,对应用程序侵入性小 | 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需要进行全量数据迁移,切换时可能会有短暂的停机时间 | 适用于需要快速迁移,对应用程序修改较少,允许短暂的停机时间的系统 |
蓝绿部署 | 风险低,易于回滚,可以进行充分的测试 | 需要额外的资源,实现复杂,切换时可能会有短暂的停机时间 | 适用于需要高度可靠性,允许短暂的停机时间,有足够的资源进行部署的系统 |
针对特定场景的迁移方案建议
在多租户系统中,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迁移方案。以下是一些建议:
-
从共享数据库迁移到独立数据库:
- 如果租户数量较少,数据量较小,可以选择滚动迁移或影子表。
- 如果租户数量较多,数据量较大,要求零停机时间,可以选择基于日志的增量迁移。
- 如果对可靠性要求极高,可以选择蓝绿部署。
-
进行分库分表:
- 如果业务模块清晰,可以选择垂直分库。
- 如果数据量巨大,可以选择水平分库和水平分表。
- 在进行分库分表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片策略,并考虑分布式事务和跨库 Join 的问题。
-
数据量增长迅速,需要扩容:
- 可以选择增加数据库实例或分片。
- 在扩容时,需要进行数据迁移,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 可以使用自动化工具来进行数据迁移和扩容。
在选择迁移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停机时间的要求、数据量的大小、应用程序的复杂性、预算和风险承受能力。
总结与展望
在构建大型多租户系统时,数据库架构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共享数据库架构和独立数据库架构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权衡。随着业务的增长,可能需要进行分库分表和数据迁移。在进行数据迁移时,需要制定一个平滑的迁移策略,以避免对业务造成影响。选择合适的迁移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停机时间的要求、数据量的大小、应用程序的复杂性、预算和风险承受能力。
未来,随着云计算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加灵活和智能的数据库架构和迁移方案。例如,可以使用 Serverless 数据库和自动化的数据迁移工具来简化数据库管理和迁移工作。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