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 2 Patch 函数:VNode 树的 DOM 更新魔术与性能的阿喀琉斯之踵
各位观众老爷们,大家好!今天咱们不聊风花雪月,也不谈人生理想,就来扒一扒 Vue 2 源码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函数——patch
。这玩意儿可以说是 Vue 2 虚拟 DOM 机制的核心引擎,负责把虚拟 DOM 树的变化同步到真实的 DOM 上。
咱们今天就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 patch
函数是如何通过递归遍历 VNode 树来执行 DOM 更新的,以及它潜在的性能瓶颈,最后再简单聊聊优化的思路。
VNode:虚拟 DOM 的蓝图
在深入 patch
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 VNode。简单来说,VNode 就是一个 JavaScript 对象,它描述了 DOM 元素应该是什么样子。它可以代表一个 HTML 标签、一段文本、甚至是一个组件。
// 一个简单的 VNode 例子,代表一个 <h1> 标签
const vnode = {
tag: 'h1',
data: {
attrs: {
id: 'my-title'
}
},
children: [
'Hello, Vue!'
]
};
这个 VNode 对象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创建一个 <h1>
标签,它的 id
属性是 my-title
,并且包含文本内容 "Hello, Vue!"。
Patch 函数:DOM 更新的指挥官
patch
函数的作用就是比较新旧两棵 VNode 树,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然后根据这些差异来更新真实的 DOM。这个过程就像一个指挥官,拿着两份建筑蓝图(新旧 VNode 树),指挥工人(DOM 操作)把旧房子改造成新房子。
patch
函数的基本流程如下:
- 判断是否是相同的 VNode: 如果新旧 VNode 是同一个节点 (key 相同且 selector 相同),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创建一个新的节点替换旧的节点。
- 处理文本节点: 如果新旧 VNode 都是文本节点,并且文本内容不同,则直接更新文本内容。
- 处理元素节点: 如果新旧 VNode 都是元素节点,则进行下一步。
- 更新属性: 比较新旧 VNode 的属性 (attrs, style, class 等),更新 DOM 元素的属性。
- 更新子节点: 比较新旧 VNode 的子节点,递归调用
patch
函数来更新子节点。
递归遍历:深入 VNode 树的迷宫
patch
函数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如何比较和更新子节点。Vue 2 采用了一种称为“双端 Diff”的算法,结合递归遍历来实现高效的子节点更新。
我们来看一个简化的 patch
函数的实现:
function patch(oldVnode, vnode) {
if (!oldVnode) {
// 创建新的 DOM 元素
return createElm(vnode);
}
if (!vnode) {
// 移除旧的 DOM 元素
return removeVnode(oldVnode);
}
if (sameVnode(oldVnode, vnode)) {
// 是同一个 VNode,进行 patch
patchVnode(oldVnode, vnode);
} else {
// 不是同一个 VNode,替换
const elm = createElm(vnode);
const parentElm = oldVnode.elm.parentNode;
parentElm.insertBefore(elm, oldVnode.elm);
removeVnode(oldVnode);
}
return vnode.elm;
}
function sameVnode(a, b) {
return (
a.key === b.key &&
a.tag === b.tag
// 可以添加更多判断条件
);
}
function patchVnode(oldVnode, vnode) {
const elm = vnode.elm = oldVnode.elm; // 复用旧的 DOM 元素
if (oldVnode === vnode) {
return;
}
// 处理文本节点
if (vnode.text) {
if (oldVnode.text !== vnode.text) {
elm.textContent = vnode.text;
}
} else {
// 处理元素节点
updateProperties(oldVnode, vnode); // 更新属性
updateChildren(elm, oldVnode.children, vnode.children); // 更新子节点
}
}
function updateChildren(parentElm, oldCh, newCh) {
let oldStartIdx = 0;
let newStartIdx = 0;
let oldEndIdx = oldCh.length - 1;
let newEndIdx = newCh.length - 1;
let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let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let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let newEndVnode = newCh[newEndIdx];
let keyToOldIdx, idxInOld, vnodeToMove, elmToMove, refElm;
while (oldStartIdx <= oldEndIdx && newStartIdx <= newEndIdx) {
if (!oldStartVnode) {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 Vnode might have been moved left
} else if (!oldEndVnode) {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StartVnode, newStartVnode)) {
patch(oldStartVnode, newStartVnode);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EndVnode, newEndVnode)) {
patch(oldEndVnode, newEndVnode);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newEndVnode = newCh[--newEnd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StartVnode, newEndVnode)) { // Vnode moved right
patch(oldStartVnode, newEndVnode);
parentElm.insertBefore(oldStartVnode.elm, oldEndVnode.elm.nextSibling);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newEndVnode = newCh[--newEnd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EndVnode, newStartVnode)) { // Vnode moved left
patch(oldEndVnode, newStartVnode);
parentElm.insertBefore(oldEndVnode.elm, oldStartVnode.elm);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else {
// 创建新的 VNode
if (!keyToOldIdx) {
keyToOldIdx = createKeyToOldIdx(oldCh, oldStartIdx, oldEndIdx);
}
idxInOld = keyToOldIdx[newStartVnode.key];
if (!idxInOld) { // New element
parentElm.insertBefore(createElm(newStartVnode), oldStartVnode.elm);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else {
vnodeToMove = oldCh[idxInOld];
if (sameVnode(vnodeToMove, newStartVnode)) {
patch(vnodeToMove, newStartVnode);
oldCh[idxInOld] = undefined;
parentElm.insertBefore(vnodeToMove.elm, oldStartVnode.elm);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else {
// same key but different element. treat as new element
parentElm.insertBefore(createElm(newStartVnode), oldStartVnode.elm);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
}
}
if (oldStartIdx > oldEndIdx) {
refElm = newCh[newEndIdx + 1] ? newCh[newEndIdx + 1].elm : null;
addVnodes(parentElm, refElm, newCh, newStartIdx, newEndIdx);
} else if (newStartIdx > newEndIdx) {
removeVnodes(parentElm, oldCh, oldStartIdx, oldEndIdx);
}
}
function createKeyToOldIdx(children, beginIdx, endIdx) {
let i, key;
const map = {};
for (i = beginIdx; i <= endIdx; ++i) {
key = children[i].key;
if (key !== undefined) {
map[key] = i;
}
}
return map;
}
function createElm(vnode) {
// 创建真实的 DOM 元素
const elm = document.createElement(vnode.tag);
vnode.elm = elm; // 记录对应的 DOM 元素
// 处理属性
if (vnode.data) {
for (const key in vnode.data.attrs) {
elm.setAttribute(key, vnode.data.attrs[key]);
}
}
// 处理子节点
if (vnode.children) {
for (const child of vnode.children) {
elm.appendChild(createElm(child)); // 递归创建子节点
}
}
return elm;
}
function removeVnode(vnode) {
const parent = vnode.elm.parentNode;
if (parent) {
parent.removeChild(vnode.elm);
}
}
function addVnodes(parentElm, refElm, vnodes, startIdx, endIdx) {
for (; startIdx <= endIdx; ++startIdx) {
parentElm.insertBefore(createElm(vnodes[startIdx]), refElm);
}
}
function removeVnodes(parentElm, vnodes, startIdx, endIdx) {
for (; startIdx <= endIdx; ++startIdx) {
const ch = vnodes[startIdx];
if (ch) {
removeVnode(ch);
}
}
}
function updateProperties(oldVnode, vnode) {
const elm = vnode.elm;
const oldProps = oldVnode.data ? oldVnode.data.attrs : {};
const newProps = vnode.data ? vnode.data.attrs : {};
// 添加或更新属性
for (const key in newProps) {
if (oldProps[key] !== newProps[key]) {
elm.setAttribute(key, newProps[key]);
}
}
// 移除旧的属性
for (const key in oldProps) {
if (!(key in newProps)) {
elm.removeAttribute(key);
}
}
}
在 updateChildren
函数中,我们可以看到双端 Diff 算法的身影。它会同时从新旧子节点列表的两端开始比较,尝试找出相同的节点。如果找到了,就递归调用 patch
函数来更新这些节点。如果没有找到,就创建新的节点或者移动已有的节点。
双端 Diff 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有效地处理以下几种常见的 DOM 更新场景:
- 头部/尾部添加/删除节点: 通过比较两端的节点,可以快速地检测到这些变化。
- 节点移动: 通过比较节点的 key,可以判断节点是否被移动了位置。
性能瓶颈:递归的代价
虽然双端 Diff 算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提供不错的性能,但它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性能瓶颈。
- 递归深度:
patch
函数是一个递归函数。如果 VNode 树的层级很深,递归调用就会变得很频繁,这可能会导致栈溢出或者性能下降。 - 大量 DOM 操作: 即使使用了 Diff 算法,仍然需要执行大量的 DOM 操作来更新真实的 DOM。DOM 操作的开销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复杂的应用中。
- 没有 Key 的列表: 如果列表渲染时没有提供 key, Vue 会尽可能的原地复用节点,导致性能下降。所以,建议在列表渲染时提供 key。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些瓶颈,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瓶颈 | 描述 | 影响 |
---|---|---|
递归深度 | VNode 树的层级很深,导致递归调用频繁。 | 栈溢出,性能下降。 |
大量 DOM 操作 | 即使使用了 Diff 算法,仍然需要执行大量的 DOM 操作。 | 性能下降。 |
列表无 Key | 在列表渲染时没有提供 key, Vue会尽可能原地复用节点导致性能下降 | 大量的节点更新,导致不必要的 DOM 操作,性能下降。 |
优化思路:扬长避短
既然我们知道了 patch
函数的性能瓶颈,那么就可以针对这些瓶颈进行优化。
- 减少 VNode 树的层级: 尽量扁平化组件结构,避免创建过深的 VNode 树。
- 使用
key
属性: 在列表渲染时,一定要使用key
属性。key
属性可以帮助 Vue 识别相同的节点,从而避免不必要的 DOM 操作。 - 组件级别的优化: 使用
shouldComponentUpdate
或Vue.memo
来控制组件的更新,避免不必要的渲染。 - 避免不必要的属性更新: 只有当属性真正发生变化时,才更新 DOM 元素的属性。
- 使用异步更新: Vue 会将 DOM 更新操作放到一个队列中,然后在下一个事件循环中执行。这可以减少 DOM 操作的次数。
我们来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一个列表,列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唯一的 id
属性。我们可以这样渲染这个列表:
<ul>
<li v-for="item in items" :key="item.id">
{{ item.name }}
</li>
</ul>
通过使用 item.id
作为 key
属性,Vue 可以快速地识别出列表中的元素是否被移动、添加或者删除。这可以大大提高列表渲染的性能。
总结:理解与权衡
patch
函数是 Vue 2 虚拟 DOM 机制的核心,它通过递归遍历 VNode 树来实现 DOM 更新。虽然双端 Diff 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更新效率,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性能瓶颈。
作为一名合格的 Vue 开发者,我们需要理解 patch
函数的工作原理,了解它的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优化策略。
记住,没有银弹。所有的优化都是有代价的。我们需要在性能、代码复杂度和可维护性之间做出权衡。
好了,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对 Vue 2 的 patch
函数有更深入的了解。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