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晚上好! 今天咱们不聊诗和远方,就聊聊 Vue 3 源码里那个磨人的小妖精 —— patch 函数的 Diff 算法。尤其是它对数组头部/尾部移动的“快速路径”(fast path)优化,这可是个能让你的 Vue 应用跑得更溜的小秘密。
开场白:Diff 的重要性
想象一下,你用 Vue 做了一个列表,用户添加、删除、移动了几项。如果每次修改都直接暴力地重新渲染整个列表,那性能简直要上天台。所以,聪明的 Vue 就采用了 Diff 算法,只更新真正变化的部分。patch 函数就是这个算法的核心执行者。
patch 函数:舞台上的总导演
patch 函数的任务,简单来说,就是比较新旧两个 VNode (Virtual DOM Node),然后把差异应用到真实 DOM 上。它就像个总导演,指挥着演员们(DOM 元素)根据剧本(新 VNode)调整自己的表演。
函数签名先认识一下:
function patch(
n1: VNode | null, // 旧 VNode
n2: VNode | null, // 新 VNode
container: RendererElement, // 容器,要挂载或更新的 DOM 元素
anchor: RendererNode | null = null, // 锚点,用于插入 DOM 元素
parentComponent: ComponentInternalInstance | null = null, // 父组件实例
parentSuspense: SuspenseBoundary | null = null, // 父 Suspense 组件
isSVG: boolean = false, // 是否是 SVG
optimized: boolean = false // 是否优化
)
数组 Diff:重头戏登场
patch 函数处理各种类型的 VNode,但今天我们聚焦在数组类型的 VNode 上,也就是列表渲染。
当新旧 VNode 都是数组时,patch 函数会调用一个更精细的 Diff 算法来找出差异。这个算法的目标是:
- 尽量复用旧的 DOM 元素,避免不必要的创建和销毁。
- 尽可能少地移动 DOM 元素,减少浏览器的重排(reflow)操作。
Diff 算法的演进:从简单到复杂
最简单的 Diff 算法,就是暴力遍历,找到每个新节点在旧节点中的位置,然后进行相应的操作。但这种算法的复杂度是 O(n^2),效率太低。
Vue 3 的 Diff 算法,在借鉴了 snabbdom 的基础上,做了很多优化。它主要分三个阶段:
- 头部/尾部优化(
fast path):处理两端相同的节点。 - 简单序列 Diff:处理添加或删除节点的情况。
- 最长递增子序列 Diff:处理乱序移动的情况。
今天我们重点讲解第一阶段的 头部/尾部优化。
头部/尾部优化:快刀斩乱麻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快速处理新旧数组头部和尾部相同的节点。它可以处理以下几种情况:
- 头部新增节点:新数组头部比旧数组头部多了一些节点。
- 头部删除节点:旧数组头部比新数组头部多了一些节点。
- 尾部新增节点:新数组尾部比旧数组尾部多了一些节点。
- 尾部删除节点:旧数组尾部比新数组尾部多了一些节点。
这种优化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列表的修改都发生在头部或尾部。
代码剖析:patchKeyedChildren 函数
头部/尾部优化的代码主要在 patchKeyedChildren 函数中,我们截取关键部分进行分析:
function patchKeyedChildren(
n1: VNode,
n2: VNode,
container: RendererElement,
anchor: RendererNode | null,
parentComponent: ComponentInternalInstance | null,
parentSuspense: SuspenseBoundary | null,
isSVG: boolean,
optimized: boolean
) {
const oldChildren = n1.children as VNode[];
const newChildren = n2.children as VNode[];
let i = 0;
const l2 = newChildren.length;
let e1 = oldChildren.length - 1; // 旧数组的尾部索引
let e2 = l2 - 1; // 新数组的尾部索引
// 1. 从头部开始比较,找到相同的前缀
while (i <= e1 && i <= e2) {
const n1 = oldChildren[i];
const n2 = newChildren[i];
if (isSameVNodeType(n1, n2)) {
patch(
n1,
n2,
container,
anchor,
parentComponent,
parentSuspense,
isSVG,
optimized
);
} else {
break;
}
i++;
}
// 2. 从尾部开始比较,找到相同的后缀
while (i <= e1 && i <= e2) {
const n1 = oldChildren[e1];
const n2 = newChildren[e2];
if (isSameVNodeType(n1, n2)) {
patch(
n1,
n2,
container,
anchor,
parentComponent,
parentSuspense,
isSVG,
optimized
);
} else {
break;
}
e1--;
e2--;
}
// 3. 处理新增节点
if (i > e1) {
if (i <= e2) {
const nextPos = e2 + 1;
const anchor = nextPos < l2 ? newChildren[nextPos].el : anchor;
while (i <= e2) {
patch(
null,
newChildren[i],
container,
anchor,
parentComponent,
parentSuspense,
isSVG,
optimized
);
i++;
}
}
}
// 4. 处理删除节点
else if (i > e2) {
while (i <= e1) {
unmount(oldChildren[i], parentComponent, parentSuspense, true);
i++;
}
}
// 5. 处理乱序移动
else {
// ... (后面会讲)
}
}
代码解读:
-
初始化:定义了
i,e1,e2三个索引。i从头部开始,e1和e2分别指向旧数组和新数组的尾部。 -
头部比较:
while (i <= e1 && i <= e2)循环从头部开始比较新旧数组的节点。如果isSameVNodeType(n1, n2)返回true,说明这两个节点是相同的,可以进行patch操作复用旧的 DOM 元素。否则,跳出循环。 -
尾部比较:
while (i <= e1 && i <= e2)循环从尾部开始比较新旧数组的节点。逻辑和头部比较类似。 -
新增节点:如果
i > e1,说明旧数组已经遍历完了,但新数组还有剩余节点,这些节点需要新增。anchor用于指定插入位置,如果nextPos < l2,说明新数组后面还有节点,插入位置就是新数组下一个节点对应的 DOM 元素。否则,插入到anchor指定的位置(通常是父元素的末尾)。 -
删除节点:如果
i > e2,说明新数组已经遍历完了,但旧数组还有剩余节点,这些节点需要删除。unmount函数用于卸载 VNode 对应的 DOM 元素。
例子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举几个例子:
例子 1:头部新增节点
- 旧数组:
[A, B, C] - 新数组:
[X, Y, A, B, C]
- 头部比较:
i从 0 开始,比较A和X,发现不同,跳出循环。i = 0。 - 尾部比较:
e1指向C,e2指向C,发现相同,patch(C, C),e1--,e2--。 - 继续比较,直到
i > e1 && i > e2不成立,尾部循环结束。i = 0,e1 = -1,e2 = 1 - 新增节点:
i > e1成立,i <= e2成立,说明新数组还有剩余节点X和Y需要新增。 - 将
X和Y插入到A对应的 DOM 元素之前。
例子 2:尾部删除节点
- 旧数组:
[A, B, C, D] - 新数组:
[A, B, C]
- 头部比较:
i从 0 开始,比较A和A,发现相同,patch(A, A),i++。 - 继续比较,直到
i > e1 && i > e2不成立,头部循环结束。i = 3,e1 = 3,e2 = 2 - 尾部比较:
i > e1 && i > e2不成立,跳过。 - 删除节点:
i > e2成立,说明旧数组还有剩余节点D需要删除。 - 卸载
D对应的 DOM 元素。
例子 3:头部删除,尾部新增
- 旧数组:
[A, B, C] - 新数组:
[B, C, D]
- 头部比较:
i从 0 开始,比较A和B,发现不同,跳出循环。i = 0。 - 尾部比较:
e1指向C,e2指向D,发现不同,跳出循环。e1 = 2,e2 = 2 - 头部尾部循环结束,
i = 0,e1 = 2,e2 = 2。 此时 i <= e1 && i <= e2 成立, 走到 else 分支,进行乱序 diff。
表格总结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头部/尾部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 步骤 | 条件 | 操作 |
|---|---|---|
| 头部比较 | i <= e1 && i <= e2 && isSameVNodeType(n1, n2) |
patch(n1, n2),i++ |
| 尾部比较 | i <= e1 && i <= e2 && isSameVNodeType(n1, n2) |
patch(n1, n2),e1--,e2-- |
| 新增节点 | i > e1 && i <= e2 |
找到插入位置 anchor,循环插入 newChildren[i] 到 anchor 之前,i++ |
| 删除节点 | i > e2 && i <= e1 |
循环卸载 oldChildren[i],i++ |
isSameVNodeType:判断节点是否相同
在 patchKeyedChildren 函数中,isSameVNodeType 函数用于判断两个 VNode 是否可以复用。它主要比较以下几个方面:
- 类型(type):例如都是
div,span,或者都是组件。 - Key:如果都定义了
key属性,则key值必须相同。
function isSameVNodeType(n1: VNode, n2: VNode): boolean {
return n1.type === n2.type && n1.key === n2.key;
}
性能分析
头部/尾部优化之所以能提升性能,是因为它可以:
- 减少 DOM 操作:对于头部和尾部相同的节点,直接复用旧的 DOM 元素,避免了不必要的创建和销毁。
- 减少重排(reflow):对于头部或尾部的新增节点,只需要插入到正确的位置,避免了大规模的元素移动。
深入思考
- Key 的重要性:
key属性是 Diff 算法的关键。如果没有key,Vue 只能通过索引来判断节点是否相同,这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 DOM 操作。所以,在列表渲染时,一定要加上key属性,并且key值要具有唯一性。 - 什么时候使用数组 Diff:只有当新旧 VNode 都是数组时,才会触发数组 Diff 算法。
patchKeyedChildren的局限性:头部/尾部优化只能处理两端相同的节点。对于乱序移动的节点,需要使用更复杂的算法(最长递增子序列 Diff)。
总结
今天我们深入分析了 Vue 3 源码中 patch 函数的 Diff 算法,特别是针对数组头部/尾部移动的“快速路径”优化。
头部/尾部优化是 Vue 3 Diff 算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可以快速处理常见的列表更新场景,提升应用的性能。
理解了这些原理,你就能更好地利用 Vue 3 的性能优化特性,写出更高效的代码。
下次有机会,我们再聊聊 Diff 算法的其他阶段,比如简单序列 Diff 和最长递增子序列 Diff。 感谢大家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