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向量数据库冷热分层以降低高频查询成本

构建向量数据库冷热分层以降低高频查询成本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如何通过构建向量数据库的冷热分层架构来降低高频查询的成本。向量数据库在处理embedding向量相似性搜索方面表现出色,但随着数据规模的增长和查询频率的增加,存储和计算成本也会随之攀升。冷热分层是一种常见的优化手段,通过将不同访问频率的数据放置在不同性能和成本的存储介质上,可以有效降低整体成本,同时保证高频查询的性能。

1. 向量数据库冷热分层的核心思想

核心思想很简单:频繁访问的数据(热数据)存储在高性能、高成本的存储介质上,例如内存、SSD等;不经常访问的数据(冷数据)存储在低性能、低成本的存储介质上,例如HDD、对象存储等。当查询请求到达时,首先访问热数据层,如果命中则直接返回结果,否则再访问冷数据层。

这种分层架构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识别和划分冷热数据,以及如何在不同存储介质之间进行数据迁移。

2. 冷热数据识别策略

识别冷热数据的策略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

  • 基于访问频率: 这是最常用的策略。记录每个向量数据的访问频率,定期(例如每天、每周)统计,并将访问频率低于某个阈值的数据标记为冷数据。
  • 基于时间窗口: 设置一个时间窗口(例如最近一个月),如果一个向量数据在时间窗口内没有被访问过,则标记为冷数据。
  • 基于业务规则: 根据业务场景的特点,制定一些规则来判断冷热数据。例如,对于电商推荐系统,最近上架的商品可能属于热数据,而很久以前的商品则属于冷数据。
  • 预测模型: 使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向量数据的未来访问频率,并将预测访问频率较低的数据标记为冷数据。

选择哪种策略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多种策略结合使用,以提高识别的准确性。

3. 冷热数据存储方案

确定了冷热数据之后,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存储方案。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选择:

存储层级 存储介质 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热数据层 内存(Redis) 极高的读写性能,适用于高并发、低延迟的查询场景。 成本高,容量有限,数据持久化需要额外机制。 对响应时间要求极高的在线服务,例如实时推荐、欺诈检测等。
热数据层 SSD 读写性能较好,成本适中,容量相对较大。 性能不如内存,数据持久化需要考虑备份和恢复策略。 对响应时间有一定要求,但数据量较大的在线服务,例如搜索、知识图谱等。
冷数据层 HDD 成本低,容量大,适合存储海量数据。 读写性能较差,不适合高并发查询。 历史数据归档、离线分析、低频访问的查询场景。
冷数据层 对象存储(AWS S3, Azure Blob Storage) 成本极低,容量无限,数据可靠性高。 读写性能较差,访问延迟较高,需要通过API访问,不适合直接用于向量相似性搜索。 长期数据归档、备份,以及对冷数据进行离线分析和处理,然后将结果导入热数据层。

选择合适的存储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性能、成本、容量和数据可靠性等因素。

4. 数据迁移策略

数据迁移是将冷数据从热数据层迁移到冷数据层,以及将热数据从冷数据层迁移到热数据层的过程。数据迁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迁移频率: 迁移频率取决于数据的冷热变化速度。如果数据的冷热变化很快,则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迁移。
  • 迁移时间: 迁移时间应该尽量选择在业务低峰期进行,以减少对在线服务的影响。
  • 迁移方式: 可以采用全量迁移或增量迁移的方式。全量迁移是将整个数据集进行迁移,增量迁移是将发生变化的数据进行迁移。
  • 数据一致性: 在数据迁移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可以采用事务、锁等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 容错处理: 数据迁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需要进行容错处理,例如重试、回滚等。

5. 向量数据库冷热分层架构的实现

下面我们以一个简化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实现向量数据库的冷热分层架构。假设我们使用Redis作为热数据层,使用HNSW算法进行向量相似性搜索,使用对象存储(例如AWS S3)作为冷数据层。

5.1 数据存储结构

在Redis中,我们可以使用Hash数据结构来存储向量数据,Key为向量数据的ID,Value为向量数据的embedding向量。

import redis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hnswlib
import boto3
import json

# Redis配置
REDIS_HOST = "localhost"
REDIS_PORT = 6379
REDIS_DB = 0

# HNSW配置
HNSW_SPACE = "cosine"
HNSW_DIM = 128  # 向量维度
HNSW_INDEX_PATH = "hnsw_index.bin"

# S3配置
S3_BUCKET_NAME = "your-s3-bucket"
S3_PREFIX = "cold_data/"

# 初始化Redis连接
redis_client = redis.Redis(host=REDIS_HOST, port=REDIS_PORT, db=REDIS_DB)

# 初始化HNSW索引
hnsw_index = hnswlib.Index(space=HNSW_SPACE, dim=HNSW_DIM)

# 初始化S3客户端
s3_client = boto3.client("s3")

def load_hnsw_index(path):
    """加载HNSW索引"""
    hnsw_index.load_index(path)

def save_hnsw_index(path):
    """保存HNSW索引"""
    hnsw_index.save_index(path)

def add_vector_to_hot(vector_id, vector):
    """将向量添加到热数据层"""
    vector_bytes = vector.tobytes()
    redis_client.set(vector_id, vector_bytes)
    hnsw_index.add_items(vector.reshape(1, -1), [vector_id])

def remove_vector_from_hot(vector_id):
    """将向量从热数据层移除"""
    redis_client.delete(vector_id)
    # HNSW索引不支持删除操作,可以定期重建索引

def add_vector_to_cold(vector_id, vector):
    """将向量添加到冷数据层"""
    vector_json = json.dumps(vector.tolist())
    s3_key = f"{S3_PREFIX}{vector_id}.json"
    s3_client.put_object(Bucket=S3_BUCKET_NAME, Key=s3_key, Body=vector_json)

def get_vector_from_cold(vector_id):
    """从冷数据层获取向量"""
    s3_key = f"{S3_PREFIX}{vector_id}.json"
    try:
        response = s3_client.get_object(Bucket=S3_BUCKET_NAME, Key=s3_key)
        vector_json = response["Body"].read().decode("utf-8")
        vector_list = json.loads(vector_json)
        return np.array(vector_list)
    except s3_client.exceptions.NoSuchKey:
        return None # Vector not found

def is_vector_in_hot(vector_id):
    """检查向量是否在热数据层"""
    return redis_client.exists(vector_id)

在对象存储中,我们将每个向量数据存储为一个JSON文件,Key为向量数据的ID,Value为向量数据的embedding向量。

5.2 查询流程

当查询请求到达时,首先在Redis中查找对应的向量数据。如果找到,则直接使用HNSW索引进行相似性搜索。如果没有找到,则从对象存储中加载对应的向量数据,并添加到Redis中,然后使用HNSW索引进行相似性搜索。

def search_vector(query_vector, top_k=10):
    """搜索相似向量"""
    # 1. 在热数据层搜索
    labels, distances = hnsw_index.search(query_vector.reshape(1, -1), k=top_k)
    results = []
    for label, distance in zip(labels[0], distances[0]):
        vector_id = label
        vector_bytes = redis_client.get(vector_id)
        if vector_bytes:
            vector = np.frombuffer(vector_bytes, dtype=np.float32)
            results.append((vector_id, vector, distance))
        else:
            print(f"Warning: Vector {vector_id} found in HNSW but not in Redis.") # Inconsistency check

    # 2. 如果结果数量小于top_k,则在冷数据层搜索
    if len(results) < top_k:
        # 从HNSW索引中获取所有向量ID
        all_ids = set(hnsw_index.get_ids_list())
        # 获取已经在热数据层中的向量ID
        hot_ids = set([r[0] for r in results])
        # 获取需要从冷数据层加载的向量ID
        cold_ids_needed = list(all_ids - hot_ids)
        # 加载冷数据并添加到热数据层(一次性加载top_k剩余需要的数量)
        cold_vectors_loaded = 0
        for vector_id in cold_ids_needed:
            cold_vector = get_vector_from_cold(vector_id)
            if cold_vector is not None:
                add_vector_to_hot(vector_id, cold_vector)
                cold_vectors_loaded +=1
                if cold_vectors_loaded >= (top_k - len(results)):
                    break

        # 重新在热数据层搜索
        labels, distances = hnsw_index.search(query_vector.reshape(1, -1), k=top_k)
        results = [] #reset results
        for label, distance in zip(labels[0], distances[0]):
            vector_id = label
            vector_bytes = redis_client.get(vector_id)
            if vector_bytes:
                vector = np.frombuffer(vector_bytes, dtype=np.float32)
                results.append((vector_id, vector, distance))

    # 3. 返回结果
    return sorted(results, key=lambda x: x[2])[:top_k]  # Sort by distance

# Example usage
if __name__ == '__main__':
    # 初始化HNSW索引 (假设数据量小,一次性加载)
    num_vectors = 1000
    hnsw_index.init_index(max_elements=num_vectors, ef_construction=200, M=16)
    hnsw_index.set_ef(50) # 设置查询时的动态列表大小
    # 创建一些示例向量并添加到冷数据层
    for i in range(num_vectors):
        vector = np.random.rand(HNSW_DIM).astype(np.float32)
        add_vector_to_cold(i, vector)

    # 将一部分向量添加到热数据层
    num_hot_vectors = 200
    for i in range(num_hot_vectors):
        vector = get_vector_from_cold(i)
        add_vector_to_hot(i, vector)

    # 执行搜索
    query_vector = np.random.rand(HNSW_DIM).astype(np.float32)
    results = search_vector(query_vector, top_k=10)

    # 打印结果
    print("Search results:")
    for vector_id, vector, distance in results:
        print(f"Vector ID: {vector_id}, Distance: {distance}")

5.3 冷热数据迁移

我们可以定期运行一个任务,根据访问频率将冷数据从Redis迁移到对象存储,并将热数据从对象存储迁移到Redis。

def migrate_cold_data(cold_threshold, batch_size=100):
    """将冷数据迁移到冷数据层"""
    # 1. 获取所有向量ID
    all_ids = redis_client.keys("*")  # 假设所有Key都是向量ID

    # 2. 筛选冷数据
    cold_ids = []
    for vector_id in all_ids:
        # 假设使用访问频率作为冷热判断依据,这里简化为检查是否存在访问记录
        access_count_key = f"access_count:{vector_id.decode('utf-8')}" #使用decode防止bytes类型问题
        access_count = redis_client.get(access_count_key)
        if access_count is None or int(access_count) < cold_threshold:
            cold_ids.append(vector_id.decode('utf-8'))

    # 3. 批量迁移冷数据
    for i in range(0, len(cold_ids), batch_size):
        batch_ids = cold_ids[i:i + batch_size]
        for vector_id in batch_ids:
            # 3.1 从Redis获取向量数据
            vector_bytes = redis_client.get(vector_id)
            if vector_bytes:
                vector = np.frombuffer(vector_bytes, dtype=np.float32)

                # 3.2 添加到冷数据层
                add_vector_to_cold(vector_id, vector)

                # 3.3 从Redis删除向量数据
                remove_vector_from_hot(vector_id)
                print(f"Migrated vector {vector_id} to cold storage.")
            else:
                print(f"Warning: Vector {vector_id} not found in Redis during migration.")

def migrate_hot_data(hot_threshold, batch_size=100):
     """将热数据迁移到热数据层"""
     # 这里需要一种机制来追踪潜在的热数据候选者,例如,可以维护一个候选列表
    #  在对象存储中,或者定期扫描访问日志。  为了简化,这里使用一个模拟的热数据列表

     # 假设我们有一个存储在Redis中的热数据候选列表
     hot_candidates_key = "hot_data_candidates"
     hot_candidate_ids = redis_client.smembers(hot_candidates_key) # 使用集合存储候选ID

     # 批量迁移热数据
     for i in range(0, len(hot_candidate_ids), batch_size):
         batch_ids = list(hot_candidate_ids)[i:i + batch_size] #转换为list
         for vector_id_bytes in batch_ids:
             vector_id = vector_id_bytes.decode('utf-8') # decode bytes to string
             # 检查访问频率是否超过阈值 (模拟)
             access_count_key = f"access_count:{vector_id}"
             access_count = redis_client.get(access_count_key)
             if access_count is not None and int(access_count) >= hot_threshold:
                 # 1. 从冷数据层获取向量数据
                 vector = get_vector_from_cold(vector_id)

                 if vector is not None:
                     # 2. 添加到热数据层
                     add_vector_to_hot(vector_id, vector)

                     # 3. (可选)从冷数据层删除向量数据 -  是否删除取决于是否需要备份
                     #  delete_vector_from_cold(vector_id) # 假设有这个函数

                     print(f"Migrated vector {vector_id} to hot storage.")

                     # 4. 清除候选列表中的ID
                     redis_client.srem(hot_candidates_key, vector_id)  #从集合中移除
                 else:
                     print(f"Warning: Vector {vector_id} not found in cold storage during migration.")

# Example usage for migrations:
if __name__ == '__main__':
    # ... (previous code for initialization and data loading) ...

    # 模拟访问计数 (为了测试)
    for i in range(num_vectors):
        access_count_key = f"access_count:{i}"
        if i < 50: # 模拟一部分数据是热数据
            redis_client.set(access_count_key, 100)
        else:
            redis_client.set(access_count_key, 1)

    # 模拟将一部分ID添加到热数据候选列表
    hot_candidates_key = "hot_data_candidates"
    for i in range(50,70):  #50-69的ID作为候选
        redis_client.sadd(hot_candidates_key, str(i)) #ID存储为字符串

    # 执行冷数据迁移
    migrate_cold_data(cold_threshold=5)

    # 执行热数据迁移
    migrate_hot_data(hot_threshold=50)

    # ... (search example remains the same) ...

需要注意的是,HNSW索引不支持删除操作,因此我们需要定期重建索引。可以在业务低峰期进行重建,或者使用增量索引的方式来减少重建的时间。另外,上述代码只是一个简化的示例,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更多细节,例如数据一致性、容错处理、监控等。

6. 其他优化策略

除了冷热分层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一些优化策略来降低向量数据库的成本:

  • 向量压缩: 使用向量压缩技术(例如PQ、SQ)可以减少向量数据的存储空间,从而降低存储成本和计算成本。
  • 量化: 将浮点数向量量化为整数向量可以减少存储空间和计算成本,但会损失一定的精度。
  • 索引优化: 选择合适的索引算法,并对索引参数进行调优,可以提高查询性能。
  • 查询优化: 优化查询语句,避免全表扫描,可以提高查询性能。
  • 资源调度: 合理分配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可以降低成本。

7. 冷热分层架构带来的好处

采用冷热分层架构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 降低存储成本: 将冷数据存储在低成本的存储介质上,可以显著降低存储成本。
  • 提高查询性能: 将热数据存储在高性能的存储介质上,可以提高查询性能。
  • 提高资源利用率: 合理分配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 提高系统可扩展性: 冷热分层架构可以更容易地扩展系统容量,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数据量。

8. 选择适合自己场景的架构

选择合适的冷热分层架构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特征进行评估。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数据规模: 数据规模越大,冷热分层的收益越高。
  • 查询频率: 查询频率越高,对热数据层的性能要求越高。
  • 数据冷热变化速度: 数据冷热变化速度越快,需要更频繁地进行数据迁移。
  • 成本预算: 需要在性能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
  • 技术能力: 需要考虑团队的技术能力,选择熟悉的技术栈。

总而言之,构建向量数据库的冷热分层架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冷热分层的核心思想和实现方式,从而构建出更高效、更经济的向量数据库系统。

分层存储降低成本,访问模式决定数据归属

数据迁移需要策略,性能与成本需平衡

根据场景选择架构,优化方案提升效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